当前位置: 主页 > 争鸣评论 > 评论 >

清新透澈的典雅之美——徐宁人物画浅谈



2024-12-12来源:江苏省国画院

汪为胜

新世纪的人物画已呈现多元化的格局,当代画家尤其是中年画家往往出现人们难以理解的苦恼。这是因为这年龄段的画家,大都深受五十年代“笔墨加素描”写实主义的影响,面对新时期的意识观念,一方面他们力图摆脱写实既定的模式,一方面又探窥适合自己表现方法的艺术语言。这便带来一种困惑,是挖掘传统的“回归”,还是引进西方的“折中”。倘若深入传统,从顾闳中、梁楷直至晚清的任伯年,那里已建立了善美与完臻的人物画秩序。引进西方,能否融合自身建立的绘画体系值得思考。况且,要打造一个新的人物画,并非单纯地解决绘画语言的问题,还必须涉及到新时代文化及其相关下的美学品格。

应当指出,出现这种现象也是艺术发展规律的必然。也有一些画家走出了这种艰难。如周思聪从《矿工图》到“荷塘系列”,郭全忠从《万语千言》蜕变到描绘西部人物的乡土表现主义,这无疑给予我们深刻的启迪。对于成名较早的徐宁而言,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创作的《橄榄坝的人们》问世,便意味着此阶段人物画艺术趋于成熟,也因此博得了画坛的普遍好评。但在这荣耀的背后,同样沉潜着一种忧患意识,即画家创作走向的问题。是甘愿既定自我模式的遵依循规,还是积极探索再创新路。徐宁在沉寂了多年之后,我们重新审视他的作品不难发现有两种择取。一种以书法的意味来写意抒发情绪,表达传统文人画笔下所透露出的静谧雍容之美,一种是用极工细严整的笔触重塑在逝去的民俗风情中去展现明清式江南女性清澈典雅之美,虽然这两种取向表现手法不同,但蕴藏的主题意识贯穿着他此时艺术的始终。

需要交待的是,徐宁推出这期间的人物画形象,这与他早期写生历程有着某种内在的关联。换句话说,解决新时期自身语言的构建,尚需一定的基石,这种基石便是生活积累和写生方式的叠加,也是衡量艺术源泉的唯一准则,画家曾被誉为“边陲风情画一只雄鹰”,这种象征性的比喻,是画家相当程度地深入边陲生活为前提所获得。据一些报载,他曾不辞劳苦地远跋青藏高原,体味藏族风情,又入浩瀚无垠的沙漠,探寻自然奥秘。画塔吉克少年,绘维吾尔族少女等等。有了生活独到的体验,如此采撷到生活与自然包括之外的艺术意蕴,便诠释了厚积薄发这样一个既易也深的成语内涵。

当然,拥有写生并不能揭示艺术状态,原始未被污垢的素材需要辨浊、渗离,也就是如何提纯的问题。这是画家再创作需要逾越的屏障。选择何种形式,撷取哪种题材,这是既“独特的形式”又“赖乎于理性”的挣脱束缚,符合法则又体现时代审美的共性。

徐宁这批人物画的推出,可谓是多年累积的结果。因为画家没有拘囿于生活呈现的原始状态,并非写生式浅尝辄止的简单符号,而将生活的积累与悠峭之气的传统文化特征相吻合,谋求情绪的倾泻表达当代文人画样式,同时也企图将逝去的江南风情人物共处于现代人精神家园之中。清新而透澈,朴素而真诚,这样收获的不仅是画内,更有画外意境的旨趣。

一般来说,当代画家在表现“古典精神”,其心态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笔者在《写实至人文方式的变革》(刊于《书画艺术》第73期)一文中曾说,画家们首先在保持传统连续性的同时,强调现实给予的感受。其次将现代人知识结构融入传统文化之中。再者从结构(如斗方)、层次、空间中寻找自身语言的建设。徐宁所表达的当代文人画是谋求传统的表现手法,也就是保留东方笔墨及其媒介的方式融入现代思考之中,驱使赖以有形的心领神会,这样其结构是画面有着点、线、面互律的结构性,以此强调黑与白、疏与密、斜与正的对比。表现人物或踱步园林逍遥,或遁迹山林隐士,或耽情诗文的才女。其寓意在于符合现代人精神家园的归宿,以培植适合这个时期艺术欣赏的土壤。

徐宁工整细笔的人物画所描绘的大都是中国传统美德下江南女性的风姿。这里有春韻诗意般的赏读,暖冬日子里的抚摸,楼台亭阁下纳凉,雍容贵妇式品茶。其笔下的门窗、桌椅、院墙,及其所用的扇、画、茶杯等无不烙上明清式江南所应有的生活特征。他的作品既不同陈逸飞式众多才女弹琴高雅场面,也有别于胡永凯诉说伤耗青春悲剧性另一面,不著意强化形体、造型、光感与质感,不停驻于笔墨互渗的奇妙效果。一切简单而平常就在这简单而平常的背后,却明朗、透澈而淋漓尽致地表现对象。由于善用掇取物象的神情及其细节局部的处理,这样由表及里的铺染生命与自由的心理特征,表现江南女性娴静、优雅、青春的含蓄之美。这种美愈浓烈,愈能散发起人们对他们的向往、憧憬与关爱,同时也对江南风俗的文化背景作深刻的思考。

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当画家的作品具有高度的精神性同时,其表现绘画语言能否独抒个性,也就是能否走出模糊性、相似感的围城,而走出后这种表现手法与精神实质是否相吻合。当然,用具备大师绘画的价值来千篇一律地衡量多数画家不是现实。但令人深思的事实是,当一旦将绘画作为终生事业追求时,就应该有勇气向高山仰止的大师峰峦攀登,否则中国画的发展将会受到怠滞。徐宁在获得江南风情的精神性

同时,欣喜地看到其艺术形式也有一些探求。笔者认为,他汲取明清青花瓷般的宁静风格来调整糅合人物画,不失为一种全新的语言格调。用民间蓝色扎染的效果去营造整个画面,结果带来的是飘动的清纯逸气,使尘封岁月的人物有着某种地域与文化的特征,昭示着一种全新的感受。这种语言能否与精神恋爱般的和睦相处,我想观者赏余之下,会对此有着智者见智的感言。

徐宁人物画艺术所追求的价值对当代人物画也具有一定现实的指导意义。随着精神与绘画语言的趋臻完善,或许会迎来一个更高阶段的来临。我们真诚期待着。

(作者为著名美术理论家,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画名家创作室教授。)

责任编辑:王洁
------分隔线----------------------------
徐宁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注册会员 注册时间:2021-03-02 13:03
上一篇:笔墨精妙格调高雅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