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08-01来源:江苏省国画院 |
周积寅 在中国山水画坛上,有一批具有才气的中年画家,他们勤奋刻苦、大胆探索、勇于创造,开拓出各种艺术天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华拓则是其中之佼佼者。 数十年来,他坚持了一条研习传统——深入生活——求变求美——不断创造的艺术道路。观其作品,可归纳为“三部曲”。 第一部“曲”,是他的继承学习阶段。早期,受业于李桦、力群,从事版画创作。自江苏省国画院二万三千里旅行写生名声大振以来,许多中青年画家受其熏陶、感染,华拓也不例外,70年代起转入到山水画创作方面来。师从钱松喦、亚明、宋文治诸大家,得其三昧。又对历代各种流派的山水名作加以研究和临摹。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功。此期,虽然能熟练地运用古人和今人的笔墨技法来描写现实生活,但总体上看,基本上是属于江苏山水画风的秀美之作,与他人距离拉得不大,故尚未形成“处处有我”的鲜明突出的个人艺术风格。 第二部“曲”,是他的突破独创阶段。这是华拓一直在思索与实践的课题,完成这一课题是在80年代。1984年,他获得两次机遇,一次应青海省文化厅之邀,一次随中国作家、艺术家访青代表团,赴青海高原访问、游历。辽阔博大的青海高原,是伟大的长江、黄河的发源地。昆仑之雄姿,祁连之雪峰,原始森林之荒苍,柴达木盆地之浩瀚,戈壁之茫茫,⋯⋯如此神秘、壮美的景观,震撼着他的心灵,使他激动得废寝忘食、乐以忘忧,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创作欲,要把对母亲——祖先——中华大地——人民的一种最诚挚的爱升华为艺术美,凝聚在他的作品中。大自然的色彩太美了,四个月的实地写生,使他完全浸沉在山水之性即我性、山水之情即我情的物我两化的境界中。不时爆发出一束束灵感的火花,深感绘画不应局限于古人的陈法和今人的经验,打破了自己平常惯用的笔墨手段,只要能寄情于景,以景写情者,只要能表现最美的最激动人心的画面者,什么技法都可以使用之。他画了许多写生稿之后,经过一番艺术加工,创作出一幅幅沁人肺腑的神品之作。在南京展出后,轰动一时,观者无不异口同声地称赞其画风大变,以艳丽夺目的青绿设色为主的山水画脱颖而出,在江苏山水画苑中增添一朵奇葩。 中国画最早是重色彩的。南朝宋·宗炳说“以色貌色”;南齐·谢赫说“随类赋彩”。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上已有相当复杂的色彩;望都一号汉墓壁画上更有比较灿烂的色彩;传说南朝梁·张僧繇全用色画山水,称没骨山水;其后有唐·杨昇直至明·董其昌继承了这一传统。隋·展子虔的青绿山水、唐·李思训父子金碧山水,其色彩的艳丽真是无以复加。青绿山水是用矿物质石青、石绿作为主色的山水画,有大青绿、小青绿之分。前者多钩廓,少皴笔,着色浓重,装饰性强;后者是在水墨淡色的基础上薄罩青绿。清·王翬说:“凡设青绿,体要严重,气要轻清;得力全在渲晕,余于青绿法静悟三十年,始尽其。”(《清晖画跋》)恽寿平也说:“青绿重色,为裱厚尤难。⋯⋯运以虚和,出之妍雅,纤得中,灵气惝恍,愈浅淡愈见厚,所谓绚烂之极,仍归自然,画法之一变也。”(《瓯香馆画跋》)阐述了青绿设色的要旨。李思训父子著色山水,用金碧辉映,自成一家法。这种青绿为质,泥金为纹的山水画,称金碧山水,源出于展子虔,继承发展了六朝以来以色彩为主的表现形式。当中唐水墨画兴起以后,色彩便居于次要的地位了。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对于色彩已不重视,而五代荆浩更是重墨,在《笔法记》中就不讲色彩。到了两宋,水墨浅彩的山水画占多数,但也出现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赵伯驹《江山秋色图》卷青绿山水那样的杰作。元明清,水墨写意山水画十分发达,王翚的青绿山水虽有一定成就,但作品不多,青绿山水画技法几成绝响。华拓则来了一次“文艺复兴”,将中国山水画色彩的运用向前推进了一步。在继承传统青绿山水画用色的前提下,又汲取了张大干的泼彩画法、钱松喦的小青绿画法,并从油画、水彩画中受到启迪,创造了自己的绘画语言:注重审美主体情感的抒发,强调意境,以写实手法代替装饰性,用书法笔法入画,色彩艳而不俗,形象自由活泼,反映风土人情,生活气息浓郁,有很强的时代感。这就是华拓的一家之法。 第三部“曲”,是他的不断深化阶段。清·郑板桥云:“作画之前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引自《中国画论辑要》)这是说,在作画前不必受某一格法的限制,这样才有可能创造更新的格法。华拓正是有着这种不断创造的精神。特别到了90年代,他的作品又比以前更加深化了一步。当然,仍然处于上下求索之中,但已得到不少批评家的赞许。 他的山水画题材多样,手法多变。无论是青海高原、长白天池,还是江南水乡、苗家村寨,都能运用不同的笔墨色彩,表现不同的对象,呈现着崭新的意境。 他常喜欢在以青绿为主调的画面上,安排一些不规则的大小不同的色彩点点,好像西方的点彩派。这种带有浪漫主义的感情色彩,无不给观众留下了丰富想象的余地:或似天女散花,或似画龙点睛,或似天然宝石,或似霞光反照,或似节日盛装⋯⋯把江山装扮得更加美好。它所呈现的各种妙境,顿使画面更加活跃起来。虽实际生活中未必处处有此景,但在人们理想中希望处处有此景,这就是由自然美升华了的艺术美。 传统的青绿山水是画在绢或熟宣上的,而他是画在生宣上的,所取得的艺术效果显然有别。更值得注意的是他在青绿山水画法中糅合了水墨写意或泼墨或泼彩或没骨的画法和趣味,显得精工之极又有逸气。他创造了一种介于工写之间的青绿山水画,其色彩处理显得比以往更加沉着、凝重而清气流衍,线条的笔法更见功夫,细巧求力、刚柔相济、疏密有致,有着音乐般的韵律感与节奏感。特别是他苦心经营所作的长篇小说式的《大宁河图》卷,堪称精品中之精品。在形象的描写上,实行宏观的总体的把握,做到“胸中自有雄师百万”。注意细节的刻画,以高度提炼的结构程式进行写实。在空间处理上以游动视点将高远、平远、深远、阔远加以灵活运用,十分重视“势”的表现与“起伏开合”。全卷雄浑壮阔,气势磅礴,反映了大宁河两岸山村改革开放以来所发生的新气象,将自然山水描绘得如锦似绣、变化万千,既秀美又壮美,可与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卷相比美。 著名书画鉴定家徐邦达先生评价华拓的画是“不古不今,不旧不新”。一方面从理论上论述了继承传统与发展传统的辩证关系,一方面高度赞扬他的画既不同于古人,也不同于今人,而是有他自己的新面目(不古、不旧),但这种新面目又是从传统(不新、不今)发展变化而来的。继承传统就是要与古人缩短距离,汲其精华。发展传统就是要与古人拉开距离,距离拉得越大,个人风格就越突出,成就就越大;发展传统就是要变,每变一次,更上一层台阶,谱写出新的乐章。华拓是一位善于勤思通变的艺术家,他变出的“三部曲”,已成为辉煌;艺无涯,变亦无涯,人们期待的是他未来的“新三部曲”,将变得更加辉煌。 1997年8月于金陵 (作者为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王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