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争鸣评论 > 评论 >

傲雪送寒香 管领春去来——记著名画家傅二石



2016-01-24来源:江苏省国画院

王其美

活跃于当今画坛的傅二石,他的名字虽不及他的父亲、国画泰斗傅抱石那样名震遐迩,却也越来越为海内外人士所熟悉,有相当高的知名度了。他曾几度访问日本、中国的香港和台湾,也曾远赴北美、澳洲及东南亚诸国,举办画展,进行访问和文化交流。他的作品以其深厚扎实的传统功力、刚健清新的风格面貌,新颖广泛的绘画题材和富于变化的绘画技巧,赢得了不同国家、不同阶层观众的青睐。近几年来,傅二石在海外举办的画展屡创佳绩,引起轰动,甚至刮起了“傅氏旋风”。


海外观众对傅二石的浓厚兴趣,不仅来自他的高超的绘画艺术,也来自他的可称当代独一无二的“绘画世家”,还来自他的不平凡的个人经历。这不平凡的经历随着“文革”的开始而开始。那场政治旋风将一介书生的傅二石卷入了政治旋涡,整整十年,他几乎没有过过一天安宁生活。逃亡和追捕,审讯和交代,铁窗和改造,盼望和绝望,这些就是傅二石“文革”期间的生活内容。罪名全是莫须有的,但却写了数十万言的检查交代。“四人帮”罗织罪名欲置其于死地,而当时处境困难的周恩来总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专为傅二石写下了为其平反昭雪的三点指示。


傅二石的彻底平反是在“文革”结束以后,在隆重的平反大会上,他几乎不敢相信那场噩梦真的已经结束了。精神长期处于压抑状态的傅二石,就像在黑暗中猛然见到光明一样感到头晕目眩。而一俟恢复了正常人的生活,他便又开始拿起画笔。他要用最美好的图画歌颂生活,歌颂祖国。邪恶终究没能改变他对生活的信念,没能阻止他对美的追求。作为画家,相隔十年之后又能重操旧业,这给傅二石带来了强烈的喜悦。他背上画箧,沿着当年父亲的足迹,先下西南,再上东北。峨眉之秀丽,岷山之苍茫,长白之巍峨,三峡之雄浑,以及天池之奇观,镜泊之飞瀑,瑰丽的大自然令傅二石无限兴奋和激动。他心中反复诵念着两句词,一句是毛泽东的“江山如此多娇”,—句是辛弃疾的“待细把江山图画”。这两句词曾被他父亲用作两幅著名作品的画题。傅二石认为,正是这两句词道出了我们中国人爱画山水画和爱看山水画的原委。


傅二石从小便在父亲指导下学习中国画。虽然父亲要求他从学习传统入手,不让他直接摹仿自己的作品,但耳濡目染,影响总是不可避免的。当他有时画得很像父亲的画的时候,人们便称赞他的画“酷似乃翁”,“尽得真传”,“将门虎子”等等。而傅二石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知道要做一个真正的画家,就必须在艺术上有自己的追求。他知道艺术贵在创造。摹仿只能是掌握中国画技法的一种手段。如果把摹仿、乱真当成了目的,那就必然会断送自己的前程。这一认识始终支配着傅二石的艺术道路。所以当他听到别人夸奖某人“掌握傅抱石的技法最好,作画最能乱真”时,他是丝毫也不介意的。


傅二石深深钦佩自己的父亲,也深刻地理解父亲所倡导的人品、修养和绘画技巧三者相结合的学画之道。父亲的人品和画品一样,是傅二石心中的崇高榜样。尤其是父亲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自豪感永远激励着他。就像他父亲当年说“中国画家可以举起大拇指,昂首挺胸走进世界艺术之林”的豪言壮语一样,他也曾多次在向海外新闻媒体发表谈话时大声宣布:“我作为一个中国画家,为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感到自豪!”而这句话便成了当地报纸的大标题。傅二石在国外时,常遇到“好心”的朋友劝其留在国外生活,并保证,办个“绿卡”不成问题,而傅二石的回答总是:“现在我生活得很好。画中国画还是在中国最好。”回想起“文革”期间,傅二石的“罪名”之一就是“向往国外生活,企图叛国投敌”。对照之下,真是绝妙的讽刺!


国画大师傅抱石的绘画艺术成就对现代中国画坛有深远的影响。傅二石作为大师之子,为弘扬父亲的艺术做了大量工作。他撰写了许多篇介绍和研究父亲艺术成就的文章,如《一半山川带雨痕》、《用牛刀杀鸡》、《谈傅抱石的毛泽东诗意图》等等。这些文章在海内外报刊上发表后,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有的文章被多次转载和引用,成为研究傅抱石的重要参考。


1994年初,台湾为纪念傅抱石诞辰九十周年,在台北举办傅抱石画展及一系列学术活动。介绍抱石大师艺术成就的专题讲座,由傅二石主讲,听众十分踊跃。1995年是抱石大师逝世三十周年,台湾美术协会在台中市组织演讲会,由傅二石谈《傅抱石的绘画及其鉴赏》,受到热烈欢迎。同年底傅二石又在澳洲悉尼市作了题为“抱石精神与中国画的未来”的演讲,从抱石大师的艺术道路联系当今中国画坛,论述了“抱石精神”的现实意义,并大胆地喊出了“抱石精神万岁”的响亮口号。此次演讲引起了强烈反响。当地报纸全文刊载了这篇演讲稿。


傅二石还针对社会上有人猖獗地制造傅抱石伪作的现象,多次向海内外新闻界揭露和谴责这一不道德行为。同时还发表了一系列以此为内容的文章,希望能促使整个社会对伪造艺术品的现象给予高度重视。其中《可悲的繁荣》一文被全国不少报刊转载。


傅二石从小便立志继承父亲的事业,但他反对形式上的继承,譬如使用父亲常用的皮纸,作画时摹仿父亲的笔法。这些他也会,但他更重视的是真正领悟父亲绘画中那种博大精深的气度,以及那豁达而又深沉的历史观和宇宙观。傅二石深知这些才是最值得继承但也是最难继承的。因为这种贯穿于作品之中的内在精神力量,要求画家除了天赋之外,还必须具备足够的学识修养与品格修养。傅二石清楚地认识到,要使自己的作品达到这种境界,就必须作毕生的努力。只有这样才算是对父亲的真正的继承。


傅二石讨厌那种矫揉造作的所谓“独特风格”。他深信风格是自然形成的。他从不为“风格”问题操心,而只求作品达到自己心目中的完善境界。在评价自己的作品时,傅二石将自然与和谐作为第一标准。他认为一件作品若失去了和谐便失去了一切,技巧、风格便都成了无意义的东西。


但是,单有和谐还不够,还要有高超的绘画技巧才能保证作品的质量。为此,画家的技巧必须熟练,同时还必须是灵活多样的,否则便会使作品变得单调乏味,而这正是不少画家所未能避免的。因此,傅二石十分重视绘画技巧的多样性。他认为一个真正成熟的画家不但应具备风格的统一性,也需具备技巧的多样性。我们不妨对比同是傅二石作品的《山居图》和《岷山夕照》,两者在皴法上有多么大的区别呀!然而我们仍然能从画面的博大深沉、用笔的纯熟潇洒、设色在单纯中求变化等方面感觉到鲜明而统一的风格。


作为“傅派山水”的传人,傅二石善画水石和雨景。抱石大师画水使人如闻其声,画出了泉水奔流的动态与气势,是古人所不及的。傅二石深知父亲的高超技法来自生活,因而他也常常留连于瀑布之下、小溪之旁,细细揣摩怎样用静止的画面来表现水流的跃动。我们从他的近作《山泉》中就可以看出画家对大自然的观察是多么细致:一泓山泉奔流而下,绕过大大小小的石块,最后在一块巨石上溅起了浪花,并涌进巨石的缝隙里。巨石之上,两个游人正陶醉在大自然的交响曲之中。这样的作品令人心旷神怡。其中或许找不到那著名的“抱石皴”,但却真正体现了傅家山水的独特风采。


近几年傅二石周游世界各地,创作出一批国外写生作品。傅二石牢记父亲的教导,即画异国风光不但要“异”在景物上,也要“异”在表现技法上,不能套用现成的技法去画已经变化了的对象。抱石大师当年所画的东欧写生作品,就是以其地道的“传统味”和浓郁的“洋味”同时并存而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我们看傅二石的几幅国外写生画:《塔斯马尼亚风光》以橙黄色为基调,暗处以墨赭或墨绿色来衬托天空与湖水的清澈明净,远山以烘染为主,辅以简洁的线条,做到了“传统味”与“洋味”的巧妙结合。另一幅《富士山远眺》。画家曾多次访问日本,每次都要去“瞻仰”这座“神山”。但每当尝试着要画它的时候,便感到难以跳出其他画家的框框。傅二石最后决定不像日本人那样力图在画面上将富士山神话,而是将富士山置于远处,近景则画得十分具体以增加现实感。强调了景物的层次,不同层次的景物间以烟岚相连。近景几株枯树(这在富士山山麓随处可见)用刚劲多变的线条画成。而作为画面主体的富士山则用没骨法为之。这样对比十分鲜明,既突出了“远眺”的“远”字,又表现了富士山的风采,“洋昧”与“传统味”都在其中了。


傅二石的国外写生画能达到这种效果,是与他技法的熟练和传统功力的深厚分不开的,也是与他坚持并真正做到以造化为师分不开的。


为了说明傅二石即使画写生画也总是努力追求作品内涵的深化,我们再举他的近作《鹿之系列》的《春》和《冬》为例。五月傅二石重游日本奈良时,那在公园或街上到处可见的成群的鹿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回来后便画成了这套组画。两幅画中都有一只母鹿和一只小鹿。在《春》里,它们舒适而悠闲地享受着和熙的春风和明媚的阳光。而在《冬》里,凛冽的寒风将枯叶吹得满天飞舞,那只小鹿靠近了母鹿,好像想求得母亲的保护。这一组以动物为主体的作品显然已超出了通常所谓“写生画”的范围。画家赋予他的作品以哲学的含义:在千变万化的造化中,生命是永恒的。这一主题的产生就不单单是靠画家对大自然的观察了,它实际上是画家借画中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宇宙观。奈良的鹿,对画家来说只起到了触发灵感的作用。通过这一创作过程,我们可以更深地认识到:艺术的创造不仅靠手和眼,更要靠头脑和心灵。


傅二石不仅善画山水,也善画人物。他的人物画具有生动诙谐的特点。例如他常爱画的《醉僧图》,画的是个贪酒的和尚正躲在某处大过杜康之瘾,其痛快得意之状足令观者捧腹。画上题有“有酒学仙,无酒学佛”八个字,原系清人黄易所撰对联中的句子。这副对联为其父珍藏,生前一直挂在客厅以“自勉”,不意竟成了儿子作画的题材来源。二石在国外举办画展几乎总要有幅《醉僧图》,而且常常是首先被人订购,还曾经发生过数人相争的情景呢!


二石已年过花甲,尚不显老,不仅人不显老,画也不显“老”。不信就请看看他的作品,看看他今年和去年的作品,再看看他明年和后年的作品,人们看不到一丝的僵化和一丝的陈旧,所看到的只是永远的探索和永远的进取。


让我们为二石先生永葆艺术青春而祝福!


1997年3月于悉尼

责任编辑:王洁
------分隔线----------------------------
傅二石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注册会员 注册时间:2010-03-02 13:03
上一篇:清新与灵性的交融——向传统中找寻创新的源泉
热点内容